冲脉天机

时间:2024-07-27 07:48:20 来源: 时空医学研究院

冲脉天机
作者:弥智


【编者按】

弥智(即卓旺老师)医易互参、佛道同修,由医由文入道入佛,苦苦求索,久久为功,著书立说,经过积年累月之不懈修持,或渐或顿,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气象日趋广大,终成深明医之源、道之根、佛之本的一代宗师,为继承、发展、创新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
《弥智说法录》成书于2022年1月,系统收集了弥智的修证道歌、偈子、健康真言、金刚妙语、论著等内容,有缘者求之,并依此学习实修,必获加持,甚至证悟!《冲脉天机》是《弥智说法录》中的一篇重要论述,该文系统性揭示了冲脉隐藏的生命天机。



 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,它的音、形、义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无穷的宇宙奥妙。且看“冲”字:

  甲骨文之“冲”,形构从水、中会意,像水之涌动。

  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冲,涌摇也。从水、中”。下上通于口(种子生根发芽)是中之范式。水、中两范式叠加,犹注水如下种使水流急涌摇是冲之范式。

  再参考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凡用冲虚字者、皆盅之假借。《老子》:道盅而用之。今本作冲是也。”意思是说,冲,通作“盅”。“盅”,虚受之皿,盛食品之器具形状是皿之范式,下上通于口指向于内(种子生根发芽)是中之范式,皿、中两范式叠加,以中空器皿为范式。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(盅)器虚也……虚、虚也,是其义也。谓此虚字、乃虚中之虚也。盅虚字今作冲。……老子曰,道盅而用之。今《道德经》作冲。”

  由此可见,“盅”乃“冲”之本字,今日之“冲”字,在古代写为“盅”,虚受之皿,本义是“虚”的意思。“冲”之衍义,引申指“向上钻,直上”,如:冲腾,冲入云霄;引申指“通行的大路,重要的地方”,交通要道,如:要冲,冲要之地;引申指幼小,如:冲弱、冲眇;引申指淡泊,如:冲虚,冲静;引申指平和、谦虚,如:冲融,冲和。

  以“冲脉”命名人体奇经八脉之一,隐藏着古圣先贤发现的生命天机。

  经络是人体之气运行的通道。唐代杨玄操注《难经》云:“冲者,通也,言此脉下至于足,上至于头,通受十二经之气血,故曰冲焉。”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中记载:“夫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五脏六腑皆禀焉。”《灵枢·海论》篇云:“经水者,皆注于海”,由此可以看出,冲脉是经络系统中结构至大、功能至广的“交通要冲”。

  冲脉的循行路线,在中医古籍中所载稍有出入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中“逆顺肥瘦第三十八”篇:

  夫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五脏六腑皆禀焉。其上者,出于颃颡,渗诸阳,灌诸精;其下者,注少阴之大络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入腘中,伏行骭骨内,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。其下者,并于少阴之经,渗三阴;其前者,伏行出跗属,下循跗,入大趾间,渗诸络而温肌肉。

  《针灸甲乙经》曰:

  冲脉任脉者,皆起于胞中,上循脊里,为经络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会于咽喉,别而络唇口。

  《奇经八脉考》载:

  冲为经脉之海,又曰血海,其脉与任脉,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。其浮而外者,起于气冲(一名气街,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,横骨两端,动脉宛宛中,足阳明穴也)。并足阳明、少阴二经之间,循腹上行至横骨(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,少阴去腹中行五分,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。横骨在阴上横骨中,宛如偃月,去腹中行一寸半)。

  挟脐左右各五分,上行历大赫(横骨上一寸,去腹中行一寸半)、气穴(即胞门一名子户、大赫上一寸,去腹中行一寸半,少阴、冲脉之会)、四满(气穴上一寸)、中注(四满上一寸)、肓俞(中注上一寸)、商曲(肓俞上二寸)、石关(商曲上一寸)、阴都(石关上一寸)、通谷(阴都上一寸)、幽门(通谷上一寸,夹巨阙两旁,各五分陷中),至胸中而散,凡二十四穴。

  《经络汇编》中记载:

  冲脉者,与任脉皆起于胞中,上循脊里,为经络之海;其浮于外者,循腹,上会于咽喉,终唇口;其支者,起于足阳明之气冲,并足少阴之经,挟脐左右各五分,上行至胸中而散。其见证也,令人逆气里急。

  遵经典之旨要,参临证之实践,确定冲脉的循行路线为:

  冲脉起于胞中,下出会阴,并在此分为三支:一支沿腹腔后壁,上行于脊柱内,行走于背部;一支再折上来浅出于气冲穴,继而分为两条,其中一条与足少阴肾经相并,沿腹腔前壁,挟脐上行,散布于胸中,再向上行,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,环绕口唇;另一条沿大腿内侧下行,进入窝中,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,到足内踝处,沿着足背进入大趾间。

  从冲脉的循行路线可知,冲脉与任脉、督脉同源异流,前与任脉相并行,后与督脉相通,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,在下肢渗入三阴,流经上、中、下三焦。任脉者,任养一身之阴经;督脉者,总督一身之阳气;上、中、下三焦者,五脏六腑之居也,五脏六腑又与十二正经相表里,因此冲脉容纳来自十二正经、五脏六腑的气血,成为十二正经、五脏六腑之海。冲脉起于胞中,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冲穴,又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而行,与胃和肾有紧密联系。我们知道,胃为“后天之本”“水谷之海”,乃生血之源,化生后天之精;肾为“先天之本”“原气之根”,乃生命之源,潜藏先天之精;胞中,为人体精气汇聚之处,乃肾之所主;冲脉联通先天与后天,故有“冲为血海”之说。“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”,“太冲脉哀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也”(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),这里说的“太冲脉”,即是指“冲脉”,正因为冲脉为血海,所以与妊产胎育密切相关。冲脉为病,主要是由于胃失和降、肾不纳气、肝失疏泄、大气下陷,导致冲气上逆,则有月经失调、不孕、漏胎、小产等妇科病症,更有气急、结胸、反胃、胸腹痛、气上冲心等各种内科杂病。总体治疗原则是:既要注重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,又要重视平冲降逆,如“温病四大家”之一的叶天士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所说的“冲脉为病,用紫石英以为镇逆”。

  无论冲脉是“十二正经之海”还是“经脉之海”,抑或“血海”,都说明了冲脉是一个“盅”——虚受之器,而且这个虚受之器的容量像海一样广大浩瀚。倘若深究两身之奥秘,从时间和空间的高度探究“冲脉乃十二正经之海”的深刻内涵,结果绝对会让人大开眼界。当然,个体虽然有个体独特的个性,但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独存,认识冲脉,离不开经络,尤其离不开奇经八脉。

  人有两身,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是肉身,看不见、摸不着的乃元身。肉身由炁聚合而成,“截取”了宇宙中的一个“人”形空间,决定了人的长、宽、高之空间属性。元身由零态生命随缘演化而成,与零态生命本质如一,都是阴性物质,体现了人之长寿长短的时间属性。两身一体,时空并存,才是一个完整的活人。就元身属于暗物质的特性来说,元身不是某种实体的存在,而是其大无外、其小无内的纯物质能量体,为与人体时空吻合,保证人体时空的稳定性,才囿居在人体之中。然而,倘若没有支撑,囿居在肉身内的元身很容易离开人体空间进入到外部空间,演变为单纯的能量体,就好像从河里舀水,假如没有瓢、盆或杯子等盛水容器,很难把水带走。元身能稳定的囿居在肉身之内,靠的是什么?靠的就是经络。

  我们认识一个事物,通常是由表及里,从现象到本质。对于宇宙来说,阳性物质世界是表象,阴性物质世界是本质,对于人体生命来说,肉身是表象,元身为本质。从现象到本质需要一个桥梁。对于宇宙来说,阴阳物质世界的通道是时空隧道,对于人体来说,肉身与元身的纽带是经络。人体犹如榫卯结构,两身如卯,经络如榫,将元身与肉身牢牢的卯在一起,连接两身、贯通两身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肉身因为有元身的囿居而化为有情,于是充满独属于人的思维、意识、想象、思考、冥想、爱、恨、怨、怒、悲等人类思想与情感,元身因为有肉身的保护而不致于离散于宇宙空间,遭受宇宙中无处不在的磁力线切割,或被宇宙黑洞中的飓风刮跑。肉身与元身的这种相互依赖、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因为有经络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牢固。

  经络虽为肉眼不可见,但是具有空间特性,就如同房间一样“截取”了宇宙的空间形成了气的通道,虽然空间虚无,不易被人之肉眼所见,但空间确实存在,经络为元身主宰肉身独有的“特使”,经络空间中运行的气是元身和肉身交通的媒介。元身中最低层级的物质为气,由元身的元精资生;肉身中最高层级的物质亦为气,由肉身的精血化生。零态生命因缘降生演化为元身,通过经络与肉身融合一体,并传导元神的信息,植入元炁的功能,使人有了正常的吃喝拉撒睡醒的生命活动,进而完成生长壮老死的生命历程;而肉身利用脏腑系统产生后天之精补养先天,保证元身精满、气足、神旺,两身和合,生命安康。

  不过需要明了的是,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,经脉为主,络脉为辅。人体内的经脉有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,奇经八脉主控两仪四象八卦,十二正经衔接五脏六腑三焦,络脉有网络之意,是经脉的分支,纵横交错,运行于人体的浅表部位。人体的先天元炁和混元气分别运行于不同的轨道之中,先天元炁所在轨道为奇经八脉,混元气之轨道为十二正经和络脉。如果把人体看作一个太极图,那么十二正经就是太极图中的S线。实际上,“手之三阴,从脏走手;手之三阳,从手走头;足之三阳,从头走足;足之三阴,从足走腹”(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),十二正经的循经路线确实呈“S”形。元身之炁流淌于奇经八脉之中,不能直接濡养肉身,一定要通过十二正经这个媒介——元身之元炁,布运十二正经资始精气,促血滋养肉身;肉身之血化生精气,入十二正经衔承元炁,固养元身。十二正经是肉身之血化生精气、元身之元炁资始精气之处,乃阴阳交媾之所。这也就是“气养元身”“血养肉身”的本质所在。

  十二正经这条“S”线对于沟通元身和肉身至关重要。

  人体是一个精密、庞大的“自组织优化系统”,自行运转,生生不息,按照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系统,即脾胃系统、肝胆系统、心小肠系统、肺大肠系统和肾膀胱系统。以脾胃系统为例,脾胃系统包括脾、胃、肉、口,脾胃是该系统的“首脑”,负责系统内部精微的合理分配,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。五大系统独立运作,又相互协调,而系统内、外部的协调,都离不开十二正经。

  首先,十二正经协助五脏六腑维持系统内部平衡。每个脏腑系统有两条经脉辅佐其工作,隶属于脏的称为阴经,位于四肢内侧,隶属于腑的称为阳经,位于四肢外侧,脏→阴经→阳经→腑,形成一个单向循环回路,经络之气流于其中,通过双向调节作用维持脏腑内部平衡——如脏腑功能强劲,脏腑精微(主要存于血液,呈聚合态)尚有盈余,便在穴位处气化(由精化气)为正经之气注入经络之中,进而儒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人因此四肢强健、皮毛坚固、红光满面;相反,如脏腑功能下降,精微不足,经络之气便会在穴位处聚化(由气化精)为精微予以补充,而为了确保经络的畅通,在经络其他穴位处体内精微气化以弥补经络之气,人因此四肢无力、皮毛不固、神色黯淡。这种双向调节的聚化、气化作用自动进行,使脏腑之精与正经之气之间存在一个动态平衡。如果脏腑之精整体不足,则正经之气必不充盈,严重者可造成经络瘀阻,失调脏腑对应的穴位即堵塞点。穴位既是“临时仓库”,又是“维修点”,这便是针灸选择下针穴位的依据。

  其次,十二正经维持五大系统之间的平衡。

  隶属于不同脏腑的经脉在头面部、胸部交接,是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前提条件。其中,阳经与阳经(指同名经)在头面部相接,阴经与阴经(即手足三阴经)在胸部交接。比如,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,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,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;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,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,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。

  十二正经协调不同脏腑系统之间平衡的具体过程,与维持脏腑系统内部平衡的过程并无差别:经络之气循经而行,在不同脏腑系统之间流通,进行“视察”工作,倘若“发现”某个脏腑功能下降,精微不足,便流注络脉在相关穴位进行聚化反应,舶来精微予以补充;同样,倘若某个脏腑功能强健,精微盈余,则在相关穴位发生气化,注入经络之中,如此一来,人体不同脏腑之间的能量失衡就能够通过十二正经得以矫正。十二正经流注的时间正好为一日十二个时辰,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,即“视察”一个脏腑,首尾相接,如环无端,从而保证了脏腑系统功能正常,精微充足,肉身康健。

  深入分析下去,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启示。假如人体由于某种外界因素或情绪失常导致某脏受损,比如过度忧思耗用过多脾气,造成了脾气严重不足,于是经络之气予以大量补充,如此必然妨碍经气正常运行,此时,经络就会从心脏寻求援助,耗用心气。时间一长,心脏必然受损,表现为心悸心慌。如果此时不加以调整,继续损伤脾气,而心脏之气又不足,怎么办?此时心脏就会通过经络向肝脏寻求援助,如此一来,肝脏也会受损,由此在人体内形成恶性循环。这就存在一个问题,为什么脾气不足会向心脏求援,心气不足向肝脏求援呢?这就是五行的秘密。五即五脏,行指经络之气的运行,五行是五脏借助经络进行相互滋生、制约的形象化表述,由此有五行相生、相克之说,“生”是主动向其它脏腑输送精微,“克”是妨碍其它脏腑从经络获得补给。例如,脾属土,心属火,火生土,心脏通过经络向脾脏输送精微,故而心脏强健则滋补脾脏;肺属金,肝属木,金克木,肺脏妨碍经络对肝脏进行补养,因此肺脏强盛则肝脏受损。如此循环往复,五行相因。用一句话来概括,十二正经是不同脏腑系统之间输布精微的通道,五行就是精微在十二正经中的走向规律。

  再说奇经八脉,作为先天元炁的流通轨道,它既与五脏六腑无关,也无阴阳表里关系,又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,那么,它存在的作用是什么呢?前面已经说过,十二正经中流淌的是混元气,混元气的来源,除了由肉身之精微物质(后天精气)气化而来(精化气)之外,还可由元身的奇经八脉之炁滋生(炁化气),八脉统领正经,体现了元身对肉身的统摄作用。

  具体来说,奇经八脉为元身炁道,先天元炁充盈其中。如果将肉身比作大地、良田,络脉好比纵横交错的沟渠,十二正经犹如星罗棋布的湖泊,奇经八脉恰似奔腾不息的河流。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间,存在元炁转化为正经之气的过程。在正常情况下,这个过程是单向的,即“奇经元炁→正经之气”,正如引江河之水灌注湖泊、灌输沟渠、浇灌良田。这一点与正经同肉身之间的精气转化不同,正经与肉身之间的精气转化是双向的。为了实现双向调节,穴位处的聚化、气化自动进行,好比沟渠与良田处于同一水平,若一方水位高出,则水通过络脉流向另一方,最终达到二者水位一致。也正因为这种单向式的元炁输出,使奇经八脉中的先天元炁消耗易,补养难。

  要知道,人体内先天元炁的量是一定的。人的元炁秉承于父母,其总量固定不变,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别,在这一点上,“上天是公平的”。元炁消耗完毕,人的生命即告终结,故而人体先天寿命趋向于一个定数,也就是说,人体生命无法永恒——肉身的存在具有一定年限。人出生以后,历经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倘若自始至终能按照正常的吃喝拉撒睡醒的一般规律学习、工作和生活,那么元炁的自然消耗趋向于一个定数,如此人就能活到自然寿命而“寿终正寝”。如果一个人善于养生,通过均衡营养、锻炼呼吸等,减小肉身对元炁的依赖,则可减缓元炁的消耗,便能延寿。

  (未完待续)

分享到: